图①:提升改造后的雨儿胡同。新华社记者李欣摄图②:东四街道一处胡同。郝飞摄图③:暑期,游客青睐胡同游。图为西城区烟袋斜街。祝振强摄(人民视觉)图④:“工匠营”开设研学课程。张鑫摄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胡同里,树木亭亭如盖,胡同里的四合院古色古香,各家栅栏后,绿植枝繁叶茂,居民和游客在平整洁静的道路上怡然行走。在北京,像这样美丽宜居的胡同还有很多,一条条街巷胡同,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如何既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以及城市更新的推进,胡同里的保护和治理越来越精细化,方寸之间的更新不仅让胡同的历史风貌得到恢复,而且实现“活态”传承。年,北京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再启动,并将首次进行“最美庭院”评选。精细化的治理,让更多老北京的胡同颜值提升,居民生活得到改善,“面子”更靓,“里子”更实,方寸之间,推门见美。留住风貌守住记忆从东四四条胡同的西口走进去,可见一座风格古朴的小楼,配上砖雕的对联和匾额,显得非常精致。这副对联写道:“镜里人是一是二,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光起万物”。这里在近百年前曾经是一家名为“恒昌瑞记”的店铺,既是百货商店也有照相业务,后来成为民宅。“这上联说的是照相馆,下联说的是卖百货,作者把货品中的一个能发声的东西,也就是长笛单拎出来说,让人想象这里卖的东西有多么丰富。”北京市东城区文联主席张志勇在东四街道工作了10个年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熟稔于心。他告诉笔者,这副对联过去一直被水泥糊着,从外头看不见。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之后,街道请来专业技师,用小錾子、小喷壶、小刷子一点儿一点儿地给清理了出来。行走在东四街道的胡同里,一个个门楼上精美的砖雕、镌刻的楹联各不相同,蕴含着过去院落主人的审美情趣,也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还有很多院子门口的门墩,形制不尽相同,却又充满年代感,对于居民来说,这些无言的伙伴是他们儿时的成长记忆。“我从小看着这个门墩长大的,换它干啥!”居民大姐的一句话,让东四三至八条在修缮过程中保留了各个院落门口的门墩,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风貌,守住了大家的记忆。“东四三至八条是北京古都一片典型的四合院区,胡同排列规整有序,四合院比例符合规制,一直保留着自己的‘京腔京韵’。”张志勇说。正因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历史留存,东四三至八条于年被北京市列入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年,这里又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逐步推进的胡同修复中,自觉保护胡同风貌的意识逐渐深入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心里。在东四四条胡同,东四胡同博物馆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参观。这是一座三进四合院,一进门就是一面影壁,雕刻着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意为“五福捧寿”。博物馆以胡同历史和文化为展示主题,走进屋内,非遗作品、民俗老物件,琳琅满目,多元的胡同文化和京味文化汇集于其中,真实地再现了老北京的生活风貌。张志勇告诉笔者,东四胡同博物馆里的藏品,很多是由居民捐赠或借展的。“博物馆当初征集展品时,胡同里的居民们纷纷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将家中‘老宝贝’捐赠给博物馆。”张志勇说,比如在垂花门一侧摆放的一个水缸,通体呈黑色,并附有铜色莲花、狮子头图案和装饰花纹。这件精美而富有年代感的展品,就是由东四八条的一位居民借展的。除了合力打造这座富有京味文化气息的胡同博物馆,这里的街坊还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cr.com/bxzfy/1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