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高等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检验科日均核酸检测量近管,急诊科24小时随叫随到,骨科脊柱手术量较去年同比上升超50%……随着本轮上海疫情日趋向好,紧密依赖沪甬协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此前上海疫情严峻,医院来自上海的常驻医护人员部分回援上海,同时仍然有80医院。来往沪甬之间过着“双城生活”的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有了新的使命和挑战。

过家门而不入

检验科日均检测量近管

袁挺是医院检验科执行主任,一般每周有4天在前湾新区。

3月12日,正是周六,他和妻子像往常一样,买菜,做饭,一家三口边吃边聊着家常。但一通来自医院的电话打破了那个休息日的平静:“上海的的疫情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医院科室主任,你必须挑起重担。”告别妻子和儿子,袁挺开车驶向前湾新区。几个小时后,他接到妻子的电话——小区封了。

3月14日傍晚,几乎在他结束三天隔离期的同时,科室报告一份重点人群1:10核酸混采检测结果出现异常。

随着异常试管对应10人组被安排重采、阳性病例被确诊、涉疫区域入户采样连夜展开,医院检验科作为前湾新区核酸检测定点单位,马上将有大量核酸标本送达。补充人员确保检验效率,同时做好消杀确保检验安全,成为袁挺的当务之急。很快,人员连夜补充到位,都是已经可以肩挑大梁的“90后”“95后”。当晚,共计余管单采样本被送到检验科。

4月1日,上海逐步进入静态管理。检验人员缺乏、样本量激增,给核酸检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袁挺再次临危受命,3月底刚被调回上海接管一家老年护理院检验工作的他,再次全副武装站到了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在“新战场”上,袁挺结合护理院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在实验室一待就是12个小时,顺利完成了该院全部检测任务。在上海的两周,家近在咫尺,他和家人的联系却依旧停留在手机上,成了现实版的“过家门而不入”。完成任务后,他立刻再次回到前湾新区,隔离后重新回到了岗位上。

4月下旬起,前湾新区核酸日均检测高达近管,同时要保证正常医疗检测项目的开展,对整个检验科都是不小的考验。但袁挺说,在疫情面前,检验团队没有一个人掉链子,这让他感到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坚守两地的“夫妻档”

急诊科一周7天24小时随叫随到

从开业起,医院急诊科就是前湾新区急诊的“顶梁柱”,黄欢是科室负责人。到6月7日,他离开上海恰好3个月。

早在3月初上海疫情萌芽时,黄欢简单准备后就直奔前湾新区。短短几天后,他所住的上海小区就出现了确诊病例。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也上了抗疫一线,只剩下丈母娘和读小学的女儿留守在家。好心的邻居知道他们家是医护双职工,常常在电梯里给一老一小留下些食物,这让在宁波坚守的他安心了不少。

医院急诊隔离管控区是前湾新区“三区”人员的对口转运点之一,此外急诊的正常开设也事关新区民生。黄欢原先每周4—5天在前湾新区,变成了现在一周7天24小时随叫随到。

5月25日这一天让黄欢印象深刻。当晚,抢救室陆续送来了3位胰腺炎、2位车祸受伤、1位高处坠楼、1位宫外孕、1位脑出血患者,有5人需要紧急手术。宿舍离急诊科只有3分钟路程,黄欢当晚进行了多次折返跑:晚上7医院,9点回宿舍,10医院,11点回宿舍,次日凌晨1医院,2点回宿舍,6医院。而这样急重症患者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已成为常态。

“作为上海人,其实内心波动很大,真的非常想回去和大家并肩作战。”黄欢说,当时总院急诊科单日进出救护车一度超过辆,大部分同事住在院内长达四五十天,妻子还奋战在抗疫一线,但院领导的一句话让他最终选择了这个不一样的“战场”——“如果你回来,总院多了一个医生,但医院急诊科缺少主心骨,医院的一部分,守好那里才能让战友们在上海安心抗疫。”

这几个月,黄欢越发深刻地感受到,医院各科协同能力强、急诊运转效率高,防疫工作井井有条,因此更坚定了他坚守医院急诊科的决心。

定好闹钟远程“抢菜”

骨科脊柱手术量较去年同比上升超50%

和袁挺、黄欢不同,来自上海的骨科执行主任劳立峰老家就在慈溪,从年毕业起在上海工作,直到年医院投用,他也开始了两地跑的“双城生活”。

上海疫情发生后,骨科部分派驻专家被调回上海支援抗疫。而劳立峰和黄欢一样,服从安排,从3月14日至今,一直坚守在更需要他的医院。同时,他领到了一个额外的光荣任务——每天早晨帮隔离在上海的妻子远程“抢菜”。

4月底,劳立峰的门诊来了一位40岁的患者大竞(化名),上身佝偻已接近90度,是典型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大竞原本打算前往上海寻医,却被疫情打乱了计划,留在宁波手术又感到惴惴不安。巧的是,门诊当天,一位曾经和大竞有相似遭遇的患者前来复查,他去年在上海,由劳立峰主刀,成功完成了截骨矫形术,预后良好。而现在,上海专家就在宁波“家门口”。最终,大竞决定在这里接受手术。术后,他十多年来第一次实现了抬头看天、平躺睡觉。

疫情阻断了部分患者前往上海就医的路,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这个家门口的“医院”和留守宁波的上海专家,今年3—5月,医院手术量不降反升,尤其是脊柱手术量较去年同比上升超过50%,而由劳立峰主刀的大多为难度最高的4级手术。他的留守,意味着这部分患者能够在当地享受到更优的专家资源和更低的医疗费用。

劳立峰说:“这几年,医院骨科一直重点培养本土医生,希望变‘输血模式’为‘造血模式’。现在,当地医生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这也是骨科能经受住疫情考验的重要原因。”

随着上海所住小区隔离管控逐步放开,劳立峰每天早晨定好闹钟远程“抢菜”的任务也告一段落,妻子哭笑不得地告诉他,小区里不少车在歇了三个月后都发动不起来了,可忙坏了维修人员。但这恰恰意味着,这些“双城专家”回家的日子近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cr.com/jpjbxz/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