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鼠疫以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著称。那鼠疫究竟是一种什么病,为何那么恐怖?感染鼠疫的几率,出现疫情后该如何预防?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01

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它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鼠疫潜伏一般为1至6天,个别病例可达8至9天。另外,感染鼠疫的全身会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39-41℃。

02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①最主要为病媒生物传播一鼠(旱獭)—蚤—人传播,寄生在染疫动物身上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

②接触传播。接触染疫动物或剥食染疫动物时,鼠疫菌直接进入创口感染,引起腺鼠疫、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

③飞沫传播→人→人传播。鼠疫病人呼吸、咳嗽时释放出的病菌可以形成飞沫而短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他人吸入引起感染。

03

传染鼠疫的几率高吗?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并且没有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其中疫区的野外工作者、与旱獭密切接触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的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且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04

鼠疫应该如何预防?

①避免到动物鼠疫活跃地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懒)。

②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一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

③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

④如果曾去过动物鼠疫活跃地区,应持续两周自测体温,若突然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出血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动物鼠疫活跃地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公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专家提醒广大公众:严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报”的要求,切实做好个人防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1、“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三报”:发现病(死)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

  3、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去医疗机构就诊或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

  4、若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5、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做好防蚤叮咬,通过使用驱避剂、减少躯体暴露,避免被蚤叮咬,不私自捕猎、食用野生动物。

加强鼠疫防控工作

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cr.com/ndbxz/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