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英研发“人工智能临床医生”助提高败血症患者存活率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22日说,该大学研究人员领衔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系统,能帮助人类医生更好地做出败血症治疗决策,从而提高败血症患者存活率。

败血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患者机体对炎症感染产生极端反应,导致组织和器官受损。治疗败血症的关键是正确施用注射液和药物,以帮助病人维持血压稳定,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

  

为更好地治疗败血症,帝国理工学院学者领衔的团队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临床医生”系统,并用它分析了美国9.6万名败血症病患的医疗记录,过程中使用了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类型——强化学习,这让人工智能系统可快速学习如何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相关成果已刊登在英国期刊《自然·医学》上。

研究人员说,与人类医生相比,“人工智能临床医生”能从海量数据中高效提取最有用信息,为每一位病患预测出最佳治疗策略。在98%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临床医生”给出的治疗决策都达到或超越人类医生的水平。

  

报告作者之一、帝国理工学院的阿尔多·费萨尔博士说:“我们的人工智能新系统能够分析病患的血压、心率等数据,给出最佳的治疗策略。我们发现,当人类医生所使用的治疗策略与人工智能系统建议相符时,患者有着最佳的存活率。”

  

研究人员指出,即便只让败血症死亡率小幅下降,每年也能在全球范围内挽救大量生命。

02

50岁以上中国人超四成低骨量骨质疏松危险高

“低骨量人群是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和后备军,我国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达到46.4%。低骨量人群庞大的主要原因是对骨质疏松症‘普遍不了解’,50岁以上骨密度检测比例仅为3.7%。”

0月22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发起并指导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骨骼)”项目举办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书记、副主任李志新在会上提醒,遵循膳食平衡、体育锻炼、多晒太阳的生活方式可促进骨量增加,这是一出生就应培养和贯穿一生的好习惯。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日前发布,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9.2%。

  

记者了解到,年中国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万人次,相当于每2秒就发生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很大,如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的患者约为20%,存活者中约50%可能致残。一次髋部骨折直接产生的医疗费用约为3万元。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基础骨量积累和年龄增大后骨量流失密切相关。疾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如不引起重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致残致死率高,而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年龄增大是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研究员表示,防治骨质疏松、避免骨折的方法包括坚持适量运动;营养均衡,尤其注意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每天20分钟的户外阳光照射;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伤害;检测骨密度,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状况,如有问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会上,篮球运动员易建联还建议公众通过锻炼肌肉力量的方式,保持骨骼和骨关节健康。

03

葡萄干含促干剂烧肠胃?专家:残留量很低,无毒

葡萄干是人们喜欢的零食,很多人宣称其“营养丰富”“含铁量是新鲜葡萄的5倍”。但近日,不少   

这可吓坏了爱吃葡萄干的网友,难道真的要因为促干剂,放弃心爱的葡萄干吗?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果蔬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继红,专家的话让爱吃葡萄干的网友松了一口气。

“葡萄干上的促干剂残留量很低,无需担心使用过促干剂的葡萄干会有碱超标等潜在风险。”

  

可加速干制,提升干果品质

  

在制作葡萄干时,人们总是希望葡萄尽快失水变干。尽快变干除了能缩短制作周期之外,还能降低晾晒过程中葡萄干沉积灰尘、被细菌侵蚀、氧化变色的可能性。

  

吴继红说:“传统葡萄干制工艺主要有晾晒和阴干两种,晾晒制得的葡萄干味发酸、易褐变,目前普遍采用阴干,但阴干所需周期较长,短则30—45天,长则需要60天之久,并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科研人员便研制出了促干剂。既可在葡萄上使用,也可在枸杞、杏等其他果品上使用。

  

那么,促干剂到底含有哪些成分?

  

吴继红表示:“促干剂是一种用于鲜果干制的粉末状化学制剂,将其放入水中就形成了促干剂水乳,其实质上是一种强碱溶液,能破坏果实表皮的蜡质层和果皮的韧性。”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系列果实促干剂,其主要成分包括碱性基质、酯类和乳化剂等。“最常见的碱性基质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这类物质可以分解或破坏果实表皮的蜡质层。

常用的酯类有油酸乙酯、油酸丙酯、油酸丁酯等,果皮蜡质层被破坏后,其成分(长链脂肪酸、酯、烷烃等)可被酯类溶解。”

吴继红说,乳化剂使促干剂水乳更稳定,可以更好地浸润在蜡质层表面起作用,常用的有乙醇、十二烷基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

  

吴继红说:“有了促干剂,只需将鲜葡萄在3.5%左右浓度的促干剂水乳中浸渍分钟,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晾制5—20天,就能收获晶莹剔透的葡萄干。

促干剂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干制周期,最大限度地摆脱了气候因素的限制,还能让葡萄干的含糖量高达60%—70%,质量提升一两个等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促干剂对于加速鲜果干制速率,提升干果品质,乃至降低鲜果采后减损都具有重要意义。

  

促干剂无毒,残留量很低

  

虽然促干剂对鲜果干制有利,但是人们更关心的则是它对于人体健康是不是有害。因此多年来,科研人员对促干剂的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测试。

  

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做出葡萄促干剂安全性评价试验报告,结论为无毒。

  

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报告显示,葡萄促干剂无毒。

  

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报告,对改进型促干剂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前不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旗下的科普   

此外,吴继红说,鲜葡萄在促干剂水乳中短时浸泡后,果农会对葡萄进行清洗,附着于葡萄表皮的强碱溶液很容易被水洗掉,故葡萄干上的促干剂残留量很低。

研究人员曾对市场上随机抽取的7种葡萄干进行酸碱度测试,将这些葡萄干分别浸泡后,其水溶液pH值均显示为中性,因此无需担心使用过促干剂的葡萄干会有碱超标等潜在风险。

  

吴继红强调,食用从正规渠道购买的葡萄干产品,就无需担心促干剂残留超标烧伤肠胃或造成其他健康隐患。

葡萄干上的白霜是促干剂?

  

有人指出,葡萄干上的白霜就是残留的促干剂。

  

吴继红说:“葡萄干上的白霜与新鲜葡萄表皮上的白霜一样,是果蔬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也称果粉),是一种生物合成的天然物质,对人体完全无害。

果粉不溶于水,只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因此在促干剂浸泡、清水冲洗过程中,它都幸存于葡萄表皮上,故葡萄干上也会有这样一层白霜。”

有专家指出,果粉在长期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蹭掉。所以,葡萄布满这种白色的果粉,反而可以证明它是新鲜的。

————/END/————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cr.com/ndbxz/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