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同心

  大肠杆菌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腹膜炎涉及的母鸡卵巢及输卵管的感染,从而引起卵内污染,传给下一代雏鸡;另一种是种蛋本来不带菌,但蛋壳表面污染有大肠杆菌的粪便,在种蛋保存期或孵化期侵入蛋内部,也可引起死胎、爆蛋或出壳后成为感染雏鸡,这种情况下如果孵化和出雏过程消毒不严造成而感染会更严重。

  支原体的感染

  尤其是鸡毒支原体的感染,与大肠杆菌有协同致病作用,也是大肠杆菌病的常见诱因之一。支原体除了水平传播外,还可因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导致支原体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和使用带有支原体的非SPF鸡胚制造的活疫苗造成感染,也是支原体传播不可忽视的途径。

  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主要是由H5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造成。其中一些高致病力的毒株,因可引起死亡,往往容易确诊,但那些非高致病力的毒株,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和分辨。正是这些目前仍广泛存在于家禽环境中的非高致病力毒株,往往会破坏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屏障系统的完整性,致使被感染禽不同程度地出现免疫抑制等,从而为大肠杆菌的人侵打开了门户。

  饲养管理差,环境污染严重,应激因素长期存在。

  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恶劣的外界环境条件和各种应激因素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如气候突变、寒冷、闷热、通风换气不良、氨味过浓等应激因素,使鸡群抗病力减弱,各种病原微生物乘机侵入,引起机体发病。卫生条件差,粪便、污水、病死鸡等不能无害化处理,从而造成了鸡场环境污染严重,细菌、病毒大量存在。对消毒工作不重视或不严格,密度过大,潮湿的环境又为大肠杆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其他原因

饲料营养缺乏(维生素A、B、E等含量不足)、饲料霉变等,导致鸡抵抗力下降,对大肠杆菌易感性增加,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

  做好药敏试验,合理选择用药,确保药效。

  鸡只发病后,除了准确诊断,合理进行处理,做到按剂量按疗程用药外,有条件的应尽量进行细菌培养,做药敏试验,选择对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确保药效,减少用药的盲目性,避免滥用药物。

  减少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1.严格禁用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在1周龄以内的雏鸡,以防止疫苗污染而造成的鸡群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J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改进传染性法氏囊疫苗的免疫程序,选择保护率高,对法氏囊损伤小,不抑制免疫的法氏囊疫苗。

2.加强对支原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J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检疫力度,淘汰阳性病鸡净化种鸡群,减少垂直传播。

3.对于环境污染严重,其他控制措施收效不明显的地区或鸡场,接种疫苗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使用本场本地区分离的菌株,保护率会稍高一些。但由于大肠杆菌灭活菌苗的保护率不很理想,对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良好的鸡场,在免疫程序中则不必将它作为一种常规接种的菌苗。

4.净化种鸡群,减少大肠杆菌垂直传播的机会

加强对种鸡大肠杆菌的净化和控制,加强孵化和出雏过程的消毒,减少大肠杆菌的垂直传播。

5.控制支原体的感染,减少呼吸道病的发生。

适当使用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净化种鸡,减少支原体传给子代的机率。禁用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防止疫苗污染而可能造成的支原体感染。

6.加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减少继发感染

 做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工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确保免疫效果。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将病毒拒之鸡场小环境之外,防制病毒性疾病发生而继发大肠杆菌病。

7.饲养管理水平,净化环境,减少应激。

改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种类、日龄确定合理饲养密度,注意保持鸡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的适宜,尽量减少应激。加强卫生消毒工作,搞好清洁卫生,做好粪便、污水、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清除环境中的传染源。

8.措施

重视饲料保存,防止霉变,提供全价饲料保证营养,提高家禽免疫力和抗病力。

如果大家有养殖类的问题可以加同心老师的







































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cr.com/jpjbxz/1129.html